文化舆情第029期 野草书店7月底面临关闭 数字化下的书店该如何...
重庆出版社营销编辑刘丹透露,从市场的销售反馈中能明显感觉到,近年来整个传统出版行业的销量一直在下滑。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对全国2084家书店传统出版物销售的统计显示,2007年至2011年,传统出版业的年销售总额一直保持小幅上升,去年开始有所下降。
重庆出版界知名人士:“2007年以前,图书销售额年增长幅度几乎都在10%以上,但2008年降到不到5%,2012年首次出现负增长1.05%。”
业内人士:“2011年增幅达5.95%并非正常情况,归根于乔布斯去世这个意外及苹果粉丝众多导致《乔布斯传》大卖,不能算常量。去年要不是出现莫言夺得诺奖的‘意外’,增长率还会更低。”
近几年大家常见到媒体报道称,中国数字出版年增长率高达50%,远远超过传统图书出版的年增长率。甚至有媒体说,中国数字出版的总量在2009年就已达到800亿元,超过了传统出版的总量。
但是,作为传统出版的人,三联书店曹一绘表示:“至今没有感到数字出版的强大压力。不仅是三联、中华、商务这些品牌老社,整个中国出版界的传统出版业在近些年也都一直处在增长之中。不同于实体书店受到网络书店的挤压,在整体范围内暂时还看不出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存在此消彼长的对应关系。”
例:三联书店掌握数字版权的图书有2500种以上,但只拿出了不足200种去做数字出版尝试,所占比例不到10%。尽管有些出版社在数字出版方面显得更主动、更积极、更大胆一些,但一般来说都还只是在摸索和试探,很少有传统出版社与网络商全面合作进行数字出版。
小编有话说:书店日子难过,传统出版社好像也好不到哪里去。 不同的出版社面临的境遇不一样,所以对传统出版业近年的发展更是各执一词。但小编认为,传统书店里的传统书籍的销量逐年递减也势必会影响传统出版业的销量。
据统计,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达799.4亿元,首次超过传统图书出版,同比增长50.6%。其中,数字期刊收入6亿元、电子书收入14亿元、数字报(网络版)收入3.1亿元。2010年,数字出版业总产值达1051亿元,同比增长31.5%。2011年达1377.88亿元,同比增长了31%。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达9.34亿元,电子书收入达16.5亿元,数字报收入达12亿元。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董事长童键:“读者的阅读时间、精力被电子版大大分流,这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互联网的普及,浅阅读、碎片阅读、即时阅读、兼有互动及娱乐尤其是触手可及的免费阅读,对读者的吸引力巨大。”
盛大文学华文天下图书公司营销主管许来思也表示:“随着智能手机、年轻人阅读习惯的改善,数字出版行业必定是未来的趋势。”
重庆新华书店集团策划科副科长周南忠说:“电子书让消费者更便捷地享受阅读的乐趣,阅读量和速度都大幅度增加。同时网络为读者提供了图书内容的交流、反馈平台,这些都是实体书店无法匹敌的。”
果麦文化传媒数字出版经理金锐表示,数字出版相对传统出版有很多技术优势,“例如《易中天中华史》,书中有很多关于历史事件的注释,实体书查阅起来就有些麻烦。如果做成电子书,给每个注释设置链接,读者通过链接可直接观看。其次,加强用户的互动体验,比如做笔记,用手划一下就可以在这句话下面做注释。”
三联书店(出版社)总编辑李昕:“在欧美,很多出版社电子书的收入已超过纸质书,特别是学术型出版社,数字出版使他们如鱼得水。”
小编有话说:传统图书销售一年不如一年,数字出版业近年来传出的却全是好消息。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在近些年的确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发展的前景也是一片光明。但对于一个新兴发展起来的产业而言,不断的高速发展中定会伴随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而亟待解决。
传统书业和现代书业的本质区别:
1、内容、载体由过去的统合走向分离,载体由纸质向电子阅读工具发展。
2、内容的发行方式不再是传统的实体书店,而是网络。
3、内容与阅读载体的集成由客户或读者自己完成。
4、纸质书时代,行业分工明确。
5、电子书时代,供应链之间的功能相互交叉。
6、传统书业需要引进新的阅读载体,调整主营结构,逐步实现主营产品结构的转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抗抗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对网络书店的图书销售价格进行限制和管理;建议政府对实体书店进行大幅度减税;建议各地政府把实体店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在城区规划中为书店留下一角之地,用于文化建设的政府拨款,也应向民营书店适度倾斜;建议设立图书公益基金等类似性质的民间或半官方机构,对资金流转困难的民营实体书店进行定期资助。
曹可凡、巴金女儿李小林等政协委员在上海市政协会议上呼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以专项基金方式,给予实体书店一定的支持。
重庆出版社营销编辑刘丹称:“读者的要求永远都是尽可能少付费或免费,出版商就必须在付费与免费之间找到出路。可学习英国数字出版通常采用的盈利模式,即在免费的基础上付费,留下一部分最关键的内容让读者订阅或付费阅读,这也不会影响实体书销售。”
盛大文学华文天下图书公司营销主管许来思表示,他们每次发行重磅图书时都会先推电子版,利用电子书传播面广、速度快捷的优势为实体书做宣传。因此,数字出版不但没有影响纸质图书的销量,反而带动了纸质图书销量增长。许来思说:“我们传统出版物增幅一直处于10%~15%之间,销售量和收益也与这个增速差不多。而电子书销量每年增速达200%~300%,所以电子书对实体书的销售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助力。”
小编有话说:尽管传统出版商转战数字出版暂时都没盈利,但探索仍在进行。“数字”带动传统出版行业共同发展,不失为一剂良策。
在香港,实体书店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当地的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不但未陷入日渐萎缩的困局,反而因其业态创新而觅得新风景。他们的经验是:微利行业靠销售量维持经营;改变售卖场所的传统定位,营造公众文化生活的空间。元朗青山公路旁一家书店销售10万多种图书,它的名字却不叫书店,而叫“文化生活荟”。除了咖啡馆、创意产品销售区等,这里还附设一个开放式厨房,可以品茶、吃元朗老婆饼,为周边读者提供一处空间宽敞、书香浓浓、引领潮流、物美价廉、服务周到的文化消费场所。
书店成了文化生活区域,不仅可以买书、品书,还能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和商业服务。在“快时代”,要想真正留住顾客,仅仅将赚钱放在第一位是不够的,更应该将人文关怀和文化反哺放在第一位。这个空间不仅是一个售卖场所,更是一个将区内不同人群聚合在一起的社区文化中心,促进文化内涵和消费潮流的结合。让书店成为顾客的精神伙伴、值得信赖的心灵知音,自然他们也就愿意进行文化消费。香港的地价和房租等经营成本很高,书店仍能成为亮丽风景,与这种市场定位关系密切。正如专家所言,“读者对阅读、对文化的需求并未衰退,关键是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以吸引读者多进书店。”
小编有话说:小编建议内地实体书店,不妨多借鉴香港实体书店的做法。多一些服务意识,为消费者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购书环境,将购书和生活消费有机的合为一体。对消费者多一些人文关怀,对消费者给予必要的利润反哺。真心的希望,有一天内地的书店能成为众多消费者精神生活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