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能帮我缓解焦虑吗?
原创 程恋雯 人文清华讲坛
这两年,社交媒体上已经呈现出“人均心理学家”的态势——关于抑郁和焦虑的讨论屡见不鲜,各类心理学词汇诸如“NPD”“PUA”“讨好型人格”等等被大家批量化地使用和讨论,任何话题只要加上“MBTI”都可以再被加热一次……
但关于焦虑和抑郁,看似讨论了很多,但我们知道的又非常有限。心理治疗的重要性是什么?具体的治疗方式有哪些?最近爆火的ai大数据模型“DeepSeek”性能强悍得让人惊奇,ai真的能当你的心理医生吗?
对此,人文清华播客“清华小客厅”栏目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和本期话题的发起人郑丹璐邀请到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副教授牟文婷,和她聊了聊那些关于焦虑和抑郁的迷思。
我们精选了其中部分精彩内容,希望能够为你带来启发~
本期嘉宾

牟文婷,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临床心理系博士,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美国执照临床心理学家,知乎心理学话题优秀答主。
研究方向为焦虑障碍疗法创新,临床专长是各类焦虑障碍和抑郁症。在美国完成系统完整的临床心理干预和咨询受训,博士、住院医、博士后项目均为美国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科领域顶尖大学和医学院。合作过的导师包括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如焦虑障碍专家Edna Foa博士等人。尤为擅长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症、各类焦虑症、抑郁症的短程心理干预。咨询取向为认知行为、创伤治疗。
关注当下有助于减少焦虑?

张琳:我们经常听到的认知行为疗法、暴露治疗,能不能科普一下?
牟文婷:简单说,认知行为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和行为,来改变他的情绪。
张琳:是先改变想法还是先改变行为?
牟文婷: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暴露疗法和act疗法也是认知行为疗法的一种技术,A代表accept,C代表的是你们的可接受承诺,即接纳一些事情,因为很多事情不是我们能改变的,,由此做一些行为改变,它属于认知行为疗法的一个分支。

张琳:正念这种方法,对于比较轻度的抑郁或只有焦虑情绪的人来说有用吗?这个技术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牟文婷:正念作为一个技术本身是有效的。它的原理其实是调节一个人的注意力,当你焦虑的时候,更多的注意力是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负面事件。正念的原理是帮你把注意力集中到此时此刻。此时此刻,比如你关注一盆花、绿叶、阳光等,关注你身边东西的质感,当你关注这些时,其实你就不会觉得那么焦虑。比如作为学生,你要想的是我这门课能否考过,今天晚上的作业怎么办,如果你又开始想毕业之后干嘛,能不能去自己想去的那个学校,能不能找到工作,你想这些未来的事就会很焦虑。
你需要学习的是一种面对生活、面对人生的新的做事方法。
AI能取代心理治疗师吗?

张琳:您的一个研究方向,是在大语言模型视角下的干预疗法创新。是不是用AI去取代心理咨询或者心理干预的功能?
牟文婷:人身上有些东西是AI取代不了的。AI是很好用的工具,但它只是工具。
张琳:人作为心理咨询师的什么特点是AI永远都不会有的?
牟文婷: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需要大量科研去探索。这也是我在工作中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即哪些东西是AI可以替代的,哪些东西是AI替代不了的。
现在全世界范围内,心理咨询师都供不应求,大量的人有心理方面的诉求。但是真正高质量的心理咨询服务极其稀缺。当我们能够用AI替代一部分心理咨询服务时,就可以让这样的服务变得更加普及、更加低成本,然后更多人能付得起。
张琳:相当于就是提高它的可及性。
牟文婷:对。这项工作本身我觉得是极其有意义的。但是这里面到底什么东西是AI能替代的,什么东西是AI替代不了的,人和AI应该怎样去结合?我觉得这是最核心的问题。这个还在研究中,但是确实没有一个quick answer。
我只能跟你说一个感性的现象。比如很多同学都有社恐,见到一个人,如果这个人是陌生的、或者是领导、导师,是有权力关系的人,或者是心仪的对象,就不由自主会产生焦虑不安忐忑的心情。但你永远不会对一个AI产生这种心情。
你面对一个人的时候,那个人可能跟AI说的是完全相同的话,你面对那个人所产生的情绪就不可能跟AI产生。两个人类之间可以产生很复杂、很丰富、很深刻的情绪。这个情绪的尺度和范畴肯定不是人跟AI之间能产生的。
这个情绪很重要。在心理咨询当中,很多时候,你觉得你的咨询师当下很认真地倾听,那一刻你感受到两个人类之间的那种关心在乎,对你的帮助会很大。而不管AI说什么,你可能都感受不到那个情绪。作为一个工具,即使它能产生的内容质量极高、信息质量非常好,但因为它不是一个人,这种感受可能你永远无法从AI身上获得。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