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口腔健康科普知识:(口腔健康科普知识文章)
今天给各位分享口腔健康科普知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口腔健康科普知识文章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口腔科普-最基础的知识科普
1、口腔的结构复杂多样,每一部分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是牙冠,它是咀嚼食物的主体,露于口腔中。前牙牙冠与嘴唇贴近,因此具备唇面、舌面、近中面和远中面;后牙则有颊面、舌面、近中面、远中面和牙合面。接着是牙颈,它是牙冠和牙根的交界部分,呈现出弧形曲线状,也被称为牙颈线。
2、口腔科普---乳牙完全萌出过程 第一颗乳牙完整萌出通常在6~9月龄。尽管有的宝宝早在3月龄时就会露出小牙尖,但完整萌出一般都在6月龄左右(以后)。乳牙萌出会遵循一定的顺序,但不必过分拘泥于此,萌牙的顺序并不影响牙齿的发育,2~3岁出齐20颗乳牙。
3、腭是口腔上界,由硬腭和软腭构成。硬腭由上颌骨的腭突和腭骨水平板组成,软腭为可活动的肌性部分。硬腭前部有纵行皱襞和横行皱襞,后部有切牙乳头和腭大孔。软腭包含腭帆提肌、腭帆张肌等肌肉组织。口底位于舌体和口底黏膜之下,由下颌舌骨肌和须舌骨肌覆盖。
4、活动义齿,一般在最后一次拔牙3个月左右(残根、余根等要根据具体情况而改变时间),其前提条件是口腔内其它条件都满足做活动义齿的要求。 固定义齿,一般也是在最后一次拔牙3个月左右(残根、余根等要根据具体情况而改变时间),其前提条件是口腔内其它条件都满足做固定义齿的要求。
【科普】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相关了解
探索口腔颌面部:解剖与生理的奥秘 口腔,这个看似平常的区域,其实蕴含着丰富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它被细分为固有口腔和口腔前庭两大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独特的标志和临床意义。
包括颌面部解剖生理、口腔局部解剖及牙齿解剖生理等内容。 颌面部根据其解剖特点和临床应用的需要,可分为下述各区:1.眶部,2.颧部,3.耳部,鼻部,5.眶下部,6.唇部,7.颊部,8.咬肌部,9.腮腺部,10.颏部,11.颏下部,12.颌下部。
口腔颌面部区域划分与生理功能详解口腔颌面部,涵盖上至颅底、下至颈部的广阔区域,主要由颜面部的下2/3构成,颜面部又分为面上、面中、面下三部分,以眉弓连线和口裂水平线为划分依据(图1-2)。颅面部主要由额骨支撑,而颌面部则以颌骨为核心,与眼科、耳鼻喉科等多学科紧密相关。
依次为乳中切牙、乳侧切牙、乳尖牙、第一乳磨牙、第二乳磨牙。恒牙共28-32颗,萌出时间从6岁左右开始,第一恒磨牙和恒中切牙相继萌出,乳牙开始脱落。恒牙的替换可能使乳牙与恒牙重叠,需拔除乳牙以确保恒牙正常萌出。以上信息来源于《口腔科学》,旨在提供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的基本了解。
只需要10张图片,迅速了解口腔健康知识
1、乳牙和恒牙是人类牙齿的两个阶段,乳牙通常在6-8个月开始萌出,恒牙则在6岁左右开始替换。乳牙与恒牙的替换过程中,需要识别它们的特性和正确处理错位萌出的情况。了解这些解剖生理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口腔结构,预防和处理口腔问题,确保口腔健康。
2、掌握口腔牙周健康指数,是口腔预防医学中不可或缺的知识点,关键信息的记忆能助你事半功倍。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几个核心指数的记分规则和应用。简化版口腔卫生指数(OHI-S)OHI-S包括DI-S(简化软垢指数)和CI-S(简化牙石指数),主要考察11231的唇(颊)面和346的舌面。
3、选择牙膏时,应了解牙膏的作用和种类,选择适合自己口腔状况的牙膏。正确的刷牙方法包括:饭后及时刷牙,每天至少三次,每次至少三分钟,注意刷牙的角度和力度,每个牙齿面都要刷到。 营养与牙齿健康密切相关。缺乏必要的营养素会影响牙齿的发育和抵抗力。
4、龋病和牙周病是其中最常见的两种。牙患不但会造成生理上的疼痛,还会破坏牙齿的外观,引起难闻的口气,影响人与人的交往和交谈。要保持牙齿和口腔健康,关键是进行正确、全面的口腔护理。
5、口腔问题在生活中很常见,许多人认为口腔问题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所以不当一回事。但口腔问题不重视防治,很可能导致很多并发症,严重影响身心 健康 ,只有在生活中多加注意,才能进行预防和控制。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口腔 健康 问题需要了解。
口腔科普: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急性牙髓炎
1、急性牙髓炎其实就是牙髓组织的急性炎症。这个病它的特点是发病比较急,疼痛非常剧烈,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指的就是急性牙髓炎。
2、牙髓炎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牙痛。急性牙髓炎可能直接由牙髓充血引起,也可能由慢性牙髓炎的急性发作所致。其特点为“三痛”:自发痛、阵发痛、夜间痛,疼痛无法定位。预防急性牙髓炎其实很简单,避免牙髓受到外界刺激即可。牙髓由牙本质和牙釉质双重保护,但一旦外壳破裂,牙髓易受细菌侵袭。
3、龋齿或外伤侵及牙神经,会造成急性牙髓炎导致剧烈的疼痛。俗话说“牙疼不算病,疼起来要了命”说得大概就是这种疼痛。牙根尖发炎 急性牙髓炎没有及时治疗,炎症继续向下发展导致牙根尖周围组织发炎,急性发作时也会导致剧烈疼痛。牙髓炎和根尖炎经过应急处理后,都要做根管炎治疗。
口腔科普丨孩子牙龈鼓包,不容忽视!
牙龈鼓包:真相揭秘 这个看似无害的鼓包可能隐藏着牙根周炎的危机。牙根周围的组织受到炎症的侵扰,牙髓组织坏死,脓液积聚,最终从牙龈处形成脓包。你可能会注意到,那颗病牙的颜色比邻近的牙齿显得暗淡,甚至在孩子头后仰时,内侧面的异常更为明显,这些都是牙髓炎症的警示信号。
牙龈鼓包可能代表根尖周炎,炎症源自牙根周围组织,脓液积聚导致牙龈肿胀。患牙可能整体颜色较暗,尤其在孩子头部后仰观察时更为明显,提示牙髓发炎坏死。牙髓发炎的成因多样,如外伤、龋坏等。外伤史可能在数月前,甚至更早,牙齿受力震荡,引发牙髓炎性改变。
另外口腔卫生基础,大量牙结石、菌斑聚积长期刺激局部牙龈组织也可以形成牙龈脓肿,待去除牙石菌斑及牙龈脓肿切排上药后可以治愈。
牙龈上的脓包,学名“窦道”。通俗来说就是牙齿有龋齿 或者缺损等病因 导致牙根发炎后根尖周组织化脓,脓液穿通骨壁和软组织流到牙龈表面,形成脓包。一般呈粟米大小的乳头形状。更有甚者,脓液会穿通到皮肤表面形成肉芽肿结节,影响颜面部美观。
“洗牙”知识科普
对于中重度牙周病患者来说,洗牙只是第一步治疗,而非治疗的全部内容。洗牙的目的是治疗和预防牙周疾病 洗牙的目的不是为了美白,而是为了治疗和预防牙周疾病;其次洗牙并不一定能让牙齿变白。
很多人都听过“洗牙”这一词,口腔医生常常建议患者“洗牙”,但很多洗过牙的患者会告诉别人牙齿洗了会变松,酸痛,牙齿被磨薄,牙缝变大。
三餐后均认真刷牙、定期剔牙,所以不需要洗牙: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刷牙替代不了洗牙。菌斑生长速度极快,刷牙后半个小时即可形成,一个月内即可形成规模。如果刷牙不彻底、不到位,时间较长后即可形成牙石。所以,即便认真刷牙,也应该定期洗牙。
定期洗牙能预防龋齿的发生,牙菌斑和其他沉淀物依附于牙齿表面,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注重牙齿的清洁,容易形成龋齿,造成美观影响,而洗牙就是清洗这些牙齿污垢,给牙齿带来健康。
口腔健康科普知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口腔健康科普知识文章、口腔健康科普知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