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慢性疾病指南(中国慢性疾病指南2020)
今天给各位分享中国慢性疾病指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慢性疾病指南2020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病理学诊断
研究二进一步探讨了ALT正常阈值对肝脏病理损伤的影响,建议将诊断临界值调整至25 IU/L。当前,尽管国际指南普遍推荐当ALT超过ULN时启动抗病毒治疗,但研究结果提示,即便ALT正常,慢乙肝患者仍存在显著的肝脏炎症。
慢性炎症反应是纤维化形成的前提,抗肝脏炎症是抗肝纤维化的重要措施,病因与抗炎治疗的具体方案与药物见“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丙型肝炎防治指南”“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和处理标准”等相关指南和标准。
因此,在多种肝病领域中,保肝药物都能发挥重要作用。病毒性肝炎 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抗病毒是关键,但是目前的抗病毒治疗并不能解决临床上的所有问题,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指出,抗炎保肝治疗是综合治疗的一部分。
二)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免疫调节治疗
1、慢性乙型肝炎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随着对慢性乙型肝炎自然史的认识和新的抗乙肝病毒药物不断问世,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和管理理念有了革命性的变化。
2、苦参素为《乙肝防治指南》推荐抗病毒中药,能有效降低HBV DNA水平,并能改善肝纤维化的多种血清指标,同时能调节免疫,诱生内源性干扰素。针对不能耐受或不愿意接受干扰素和核苷(酸)类治疗,又具有抗病毒适应证的患者,使用苦参素联合免疫调节药物具有较好的效果。
3、知道了“大三阳”的含义,就容易理解“小三阳”了。“小三阳”是指乙肝“两对半”中第五项阳性,即HBsAg、抗-HBe、抗-HBc阳性。从这三项指标的含义,我们可以分析出“小三阳”的意义:确定的乙肝病毒感染,病毒复制低下,病毒数量少,传染性较低。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特殊情况的处理
1、对于经过规范治疗但对干扰素α或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无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如有治疗指征,可考虑转用核苷(酸)类似物进行再治疗(Ⅰ)。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出现原发性无应即6个月疗程结束后血清HBV DNA下降幅度不足2 log10的患者,需调整治疗方案继续治疗(Ⅲ)。
2、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暂不需要治疗,但需定期检查,如有必要,可采用IFN- 或核苷类似物(如聚乙二醇IFN-a、拉米夫定等),具体根据病毒学和生化学指标进行调整。
3、新生儿在出生12 h内注射HBIG 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 阳性母亲的哺乳。我国2010版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关于抗病毒的建议:妊娠相关情况处理:育龄期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若有治疗适应证,未妊娠者可应用IFN 或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并且在治疗期间应采取可靠措施避孕(Ⅰ)。
4、可根据具体情况和患者的意愿,选用IFN α (ALT 水平应10×ULN) 或核苷 (酸) 类似物治疗。对HBV DNA 阳性但低于1×105 拷贝/ml 者,经监测病情3 个月,HBV DNA 仍未转阴,且ALT 异常,则应抗病毒治疗 (III)。
5、对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根据其病情,确定是否住院或在家治疗。患者用过的医疗器械及用具 (如采血针、针灸针、手术器械、划痕针、探针、各种内窥镜及口腔科钻头等) 应严格消毒,尤其应加强对带血污染物的消毒处理。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建议,对于抗病毒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策略: 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暂不需要治疗,但需定期检查,如有必要,可采用IFN- 或核苷类似物(如聚乙二醇IFN-a、拉米夫定等),具体根据病毒学和生化学指标进行调整。
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中,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是关键。一般适应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如果HBV DNA的拷贝数达到了每毫升至少105个(对于HBeAg阴性患者则是每毫升至少104个拷贝),则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如肝炎病变不明显或未做肝组织学检查者,建议暂不进行治疗。非活动性HBsAg 携带者一般不需治疗。上述两类携带者均应每3~6 个月进行生化学、病毒学、甲胎蛋白和影像学检查,一旦出现ALT ≥2×ULN,且同时HBV DNA 阳性,可用IFN α 或核苷 (酸) 类似物治疗 (Ⅱ-2)。
我国2010版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关于抗病毒的建议:妊娠相关情况处理:育龄期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若有治疗适应证,未妊娠者可应用IFN 或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并且在治疗期间应采取可靠措施避孕(Ⅰ)。
为进一步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制订了本《指南》。其中推荐的意见所依据的证据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次[1],文中以括号内斜体罗马数字表示。
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治疗过程中HBsAg的下降、HBVDNA水平是停药后持续病毒学应答的预测因素89。如果经过12周治疗后HBsAg未下降且HBVDNA较基线下降2Log10IU/ml,应考虑停止PegIFN-α治疗103,104,具体请参见“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
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
1、所谓的难治性便秘常是重度便秘,可见于出口梗阻型便秘、结肠无力以及重度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等。慢性便秘的两个基本类型是慢传输型和出口梗阻型,两者兼备为混合型。而IBS的便秘型是一类和腹痛或腹胀有关的便秘,也有相似的类型。
2、对慢性便秘患者的诊断应包括:便秘的病因(和诱因)、程度、及便秘类型。如能了解和便秘有关的累及范围(结肠、肛门直肠、或伴上胃肠道)、受累组织(肌病或神经病变)、有无局部结构异常及其和便秘的因果关系。则对制定治疗和预测疗效均非常有用。以下分述慢性便秘的严重程度及便秘类型。
3、有无报警症状(如便血、贫血、消瘦、发热、黑便、腹痛等);(2)便秘症状特点(便次、便意、是否困难或不畅以及粪便性状);(3)伴随的胃肠道症状;(4)和病因有关的病史,如肠道解剖结构异常或系统疾病,及药物因素引起的便秘;(5)精神及心理状态及社会因素。
4、慢性便秘病人往往存在精神心理异常和睡眠障碍,这两个因素也在慢性便秘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诊治早期就应了解慢性便秘病人的精神心理状态、睡眠状态和社会支持情况,分析判断上述情况与便秘的因果关系,从而在调整生活方式和经验治疗的同时能对上述情况进行调整。
5、诊治指南提出的背景 (一)概念和病因 慢性便秘主要是指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或不尽感以及排便次数减少等。便秘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常见病症,如胃肠道疾病、累及消化道的系统性疾病,不少药物也可引起便秘。
6、比沙可啶肠溶片,非处方药,用于急、慢便秘和习惯性便秘。另有比沙可啶栓供选择。2013年新版《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明确提出:“结肠活动在晨醒和餐后时最为活跃,建议患者在晨起或餐后2h内尝试排便。只有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才能真正完全解决便秘问题1。
中国慢性疾病指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国慢性疾病指南2020、中国慢性疾病指南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